对比上海银行、江苏银行:宁波银行赢在哪儿,又困在哪儿?
2025-09-16 11:47:06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2025年已过半程,银行业依然在利率市场化、资产荒与风险出清的多重压力下艰难前行。尤其是区域型银行,在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双重挤压下,差异化生存成为关键。

从目前已披露2025年第二季度业绩的城商行来看,宁波银行表现尤为亮眼:实现单季营收同比增长10.3%,归母净利润单季同比增长10.8%,两项增速均较第一季度进一步提升。更引人注目的是,截至6月末,宁波银行总资产突破3.47万亿元,正式超越上海银行,跃居城商行第三位,仅次于北京银行和江苏银行。

相比之下,上海银行同期营收增速仅为5.1%,净利润增速为6.2%;江苏银行虽总规模仍领先,但其盈利增速也出现放缓迹象。在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,招商银行、兴业银行等虽体量更大,但增速普遍落在5%-8%区间,已明显低于宁波银行的双位数增长。

宁波银行凭什么逆势跑出加速度?其董事长陆华裕自2004年起执掌该行,二十一载不改其风控为本、稳健经营的战略基调,被业内称为“低调的破局者”。但另一方面,宁波银行也正面临规模增长与资产质量之间的平衡难题,异地扩张效果不均、对公资源依赖度高等问题也逐渐浮现。

宁波银行的“稳中求进”

在众多银行还在拼命扩张规模、抢占市场份额的时候,宁波银行却提出一句特别实在的话:“控制风险就是盈利”。这句话其实点出了银行业的本质;不是做得最大,而是做得最稳。不盲目追求资产规模的快速膨胀,反而更关注资产的质量、保持充足的资本,以及服务哪些客户。

更厉害的是,宁波银行把“风控”做成了自己最核心的竞争力。招行强在零售和财富管理,平安银行擅长科技和综合金融,而宁波银行靠的是扎实的信贷文化、高效率的审批,以及常年稳定的不良率,尤其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做得非常出色,不良率一直控制在1%以下,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。很多企业选它,不是因为利率最低,而是因为“批贷快、服务稳、风控让人放心”。这个实实在在的优点,为它在中小企业和零售客户中赢得了信任。

战略执行上,宁波银行也显得特别专注。不像有些银行什么业务都做、盲目跨界,它一直聚焦在自己的核心领域,再逐步拓展到财富管理、投行和金融科技等方向。比如它的私人银行服务越来越受高端客户认可,2024年财富管理收入增长了超过30%。同时,在金融科技上的投入也看到了回报,比如线上贷款审批和智能风控模型,都大大提升了运营效率。

而最根本的一点,是宁波银行一直坚持“客户分层经营”的策略。不管是最早做小微企业贷款,还是现在发力零售和财富管理,业务推进都是围绕客户真实需求展开的。不过度追求规模排名、不主动参与价格战、始终平衡风险与收益,这种看上去“不那么追求规模”的思路,反而实现了更可持续的增长。当其他银行还在压低利率、拼命开网点时,宁波银行早就想明白了:真正的好银行,应该是能陪伴客户一起成长的。

竞争是“多维夹击”

然而,银行业的竞争从未停止,宁波银行面临的挑战也在悄然升级。

首先不得不说的,是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纷纷“下沉”带来的压力。像工商银行、建设银行这样的大行,这几年一直在推进普惠金融,靠着政策和资金的双重优势,大力拓展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。而招商银行、兴业银行这类股份制银行,则在财富管理领域抢占了先机,客户黏性特别强。宁波银行虽然在自己“地盘”上优势明显,但放到全国范围来看,品牌影响力和综合服务能力还是稍逊一筹。

而同为城商行“梯队”的江苏银行和上海银行,更是直接跟它“抢饭吃”的对手。江苏银行在绿色金融、科创金融这些领域布局更早,到2024年,其科创贷款余额已经突破千亿;上海银行则背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,在跨境金融和金融市场业务上表现非常亮眼。反过来看宁波银行,虽然总资产规模实现了反超,但在业务结构多元化和创新业务的突破上,步伐还是显得有点谨慎。

另一方面,宁波银行“风控严格”的标签,既是一道护城河,也可能是一堵墙。过于谨慎的信贷政策虽然保证了资产质量不出大问题,但也可能错过一些高风险、高收益的业务机会,尤其是在经济转型的当下,很多新兴行业、科技型企业缺乏抵押物、现金流也不稳定,而宁波银行在这些领域的渗透率,明显低于那些更敢“冒险”的竞争对手。

哪怕是它最引以为傲的零售和小微业务,也不是高枕无忧的。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,再加上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冲击,传统存贷业务的利润越来越薄。宁波银行虽然在财富管理方面也在发力,但和招行、平安这些同行比起来,产品丰富度和投研能力还是有一定差距。在黑猫投诉等平台上,也能看到用户吐槽:“服务体验不够智能”“部分网点效率低”“产品创新不太跟得上”等等。

宁波银行能否真正“出圈”?

中国银行业的竞争早就不是比谁规模大,而是比谁质量高、谁的服务生态更完整。银行也不再是简单的存钱贷款的地方,而是要提供财富管理、企业融资、支付结算等综合金融服务。宁波银行如果找不到新的增长点,可能就会卡在“区域龙头”这个位置上,表面规模不小,但实际盈利能力有限、品牌影响力不够,创新能力也容易被质疑。

首先要打破“区域性”这个天花板。宁波银行在省内根基确实扎实,但在全国范围的知名度还远远不够。你看同样走区域路线的江苏银行,依托江苏强大的经济后盾和政商资源,已经在上海、浙江周边加速扩张。宁波银行也必须加快走出去,尤其要在长三角一体化、粤港澳大湾区这类国家战略区域抢占位置。

其次,财富管理业务必须做出真正的特色。目前宁波银行这方面增长虽快,但主要还是靠卖传统理财,真正有竞争力的投顾服务、家族信托、跨境资产配置等高阶业务才刚起步。如果不能快速组建专业的投研团队、建立起客户深度信任,很难从招商银行、平安银行这些巨头盘踞的市场中分一杯羹。

最根本的,还是得在科技和生态上补功课。虽然宁波银行科技投入每年都在增加,但比起招商银行打造“金融科技银行”、平安银行强调“科技赋能综合金融”等清晰战略,宁波银行的科技叙事仍显得模糊。它必须更坚决地推动数字化转型,不只是内部运营提效,更要在客户体验、产品创新和生态合作上实现真正突破。

结语:

宁波银行的成功,源于其扎实的风控、清晰的零售战略和高效的执行力。但它面临的挑战也同样清晰:规模不够大、区域不够广、品牌不够响。在金融业全面开放、竞争边界日益模糊的今天,城商行早已不能只靠“吃本地饭”过日子。宁波银行要想真正与股份行同台竞技,就必须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同时,打破地域依赖、补齐业务短板、打造全国性品牌。

光会赚钱不够,还得能长大;光有质量不行,还得有规模;光在区域领先不算赢,得在全国市场站稳脚跟。宁波银行不缺盈利能力、不缺风控文化、不缺核心客群,缺的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“全国化战略”。

这条路很难,但这是所有立志成为“全国级银行”的区域玩家必经之路。光做好“尖子生”不够,还得成为“突破者”。 唯有如此,才能在未来银行业的牌桌上持续拥有姓名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