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上半年,海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实现营收16.21亿元,同比增长2.27%。在消费金融行业增速整体放缓的背景下,这一增长虽不算亮眼,但背后暴露出的结构性问题却值得关注,其线上现金贷业务占比已超过总贷款规模的八成,同时消费者投诉累计超过1.6万条,年内还接连收到监管罚单。
放眼行业,海尔消金的几个主要对手却各自走出了差异化路径。海尔云贷依托产业金融场景稳步成长,中原消金聚焦线下大额贷款深耕区域,而哈银消金则凭借母公司的科技实力,不断优化用户体验。相比之下,曾经被称为“产业系黑马”的海尔消金,如今却因投诉高发面临品牌形象与经营可持续性的双重考验。
面对日益严格的监管、越来越理性的消费者,以及愈发激烈的行业竞争,这家背靠海尔集团的持牌机构也在积极谋变。目前,海尔消金正尝试从三个方面推动转型:调整业务结构、加强科技赋能、推动客群上移,希望借此找到“第二增长曲线”。然而从现实来看,尽管方向明确,转型之路依然挑战重重。
高增长,高投诉
若要探究海尔消金那一万六千多条投诉背后的原因,关键还在于它的业务结构“失衡”了。
2025年上半年,海尔消金的营收增长,很大程度上是靠线上现金贷业务的快速扩张拉动的。这一块业务已经占到总贷款规模的八成以上,成了绝对的主力收入来源。虽然高度依赖现金贷在短期内迅速做大了规模,但这种模式本身风险高、争议大,也为后续问题埋下了伏笔。
仔细看投诉内容,出现最多的几个关键词是:“利率不透明”“暴力催收”和“隐藏费用”。不少借款人反映,在申请借款的过程中,海尔消金并没有用清晰明了的方式提示综合年化利率,导致很多人直到还款时才发现实际负担远超预期。而一旦出现逾期,部分合作的第三方催收机构就会采取频繁电话骚扰、言语威胁,甚至联系借款人亲友或单位等手段,严重侵犯消费者权益,也引发了大量纠纷。
说白了,这种“重扩张、轻管理”的模式,反映出海尔消金在快速奔跑的过程中,对合规和消费者权益的重视不足。它的风控系统主要依赖大数据模型做自动化审批,效率虽然上去了,但在贷中监测和贷后管理上却明显存在短板。遇到用户还款能力出现波动,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帮扶机制,往往直接转入强硬催收,反而激化了矛盾。
对比一下它的主要竞争对手,情况就更加明显:中原消金多年深耕教育、医疗等场景分期业务,结构更均衡,客群也更优质,投诉量远低于海尔消金;哈银消金则借助股东哈富宝的场景生态,在旅游、家装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。反观海尔消金,庞大的线上现金贷业务就像建在沙丘上的高楼,规模虽大,根基却不那么稳当。
科技短板的代价
截至2025年6月,海尔消金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的累计投诉量已经超过1.6万条,在所有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中排名靠前。作为一家既有产业背景又有正规牌照的金融机构,海尔消金原本应该是“稳健经营”的典范,但现在最该做的,是从根本上堵住系统性的风控漏洞,而不是一味地靠“压低投诉率”来应付监管部门。
2025年上半年,海尔消金的净利润增速只有2.27%,远远落后于营收增长,其中一个关键原因,是“拨备计提大幅增加”。这透露出一个信号,资产质量正在面临压力,逾期率和不良率都有上升的趋势。过去两年为了快速做大规模,海尔消金大幅降低了贷前审核门槛,某些渠道的审批通过率一度超过60%,远高于行业正常水平。
然而高通过率背后,是贷后管理能力的严重脱节。不少用户投诉反映,自己并没有逾期,却依然频繁接到催收电话,甚至被威胁要“爆通讯录”。另外,因为系统自动扣款规则不透明,很多用户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连续扣款,导致银行卡余额不足,反而“被逾期”。这类体验层面的投诉,不仅伤害品牌信誉,更暴露出海尔消金在中台系统、用户运营和合规流程上存在短板。
另一方面,和同行相比,海尔消金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也显得滞后。比如中原消金,从成立开始就坚持自建科技团队,在反欺诈、智能催收等环节已经形成了闭环;哈银消金则依托母行的科技赋能战略,把AI模型用在了贷前审核和贷中管理。反观海尔消金,虽然在2024年曾宣传要投入5亿元建设“科技风控体系”,但从实际效果来看,系统仍然频频出现“重复扣款”“账单显示错误”这类低级问题。可以说,目前海尔消金的风控能力,还没有跟上它业务扩张的节奏。
破局关键在何方?
面对增长放缓和监管收紧的双重压力,海尔消金把“场景融合、科技驱动、客群上移”定为三大战略方向。能不能在这三方面做出成绩,就成了判断它能否突破困境的重要观察点。
在场景融合上,海尔消金背靠海尔集团,本来应该是很有优势的。海尔旗下有家电、家居、物流、医疗等各种消费场景,按理说能给消金业务带来大量低风险、高粘性的客户。但现实推进起来却不太顺利。有内部员工提到,他们和海尔智家的分期合作进展很慢,经常卡在“内部结算复杂、业绩算谁的”这类问题上。反观同属海尔金控旗下的海尔云贷,因为专注做B端供应链金融,跟集团产业结合得更紧密,资产质量和市场口碑反而比海尔消金更好一些。
科技驱动方面,海尔消金虽然多次提到要加大AI和大数据的投入,但至今还没推出什么在行业里叫得响的风控产品或服务。2025年4月他们上线过一个“AI智能客服”,结果没多久就被用户吐槽“回答不靠谱、转人工也费劲”。相比之下,哈银消金早在2024年就推出了“慧眼”风控系统,已经能实现动态授信和差异化定价;中原消金也通过整合线下数据和线上行为,搭建起了更立体的用户画像模型。海尔消金在科技上“口号响、落地少”,渐渐在数据驱动的赛道上掉了队。
客群上移是另一个发力点。海尔消金尝试推出了像“菁英贷”“车主贷”这类产品,想吸引收入更高的客户,但效果不太理想。问题主要出在两方面:一方面,它的品牌在优质客群中知名度不高;另一方面,资金成本偏高,导致产品利率上拼不过银行的信用贷。更麻烦的是,它主力的现金贷产品不良率还在持续上升,逼得风控政策一再收紧,结果陷入了“越收缩、越依赖高风险老客户”的恶性循环。
结语:
面对增长乏力与投诉高发的双重困境,海尔消金的转型已不仅是“谋变”,更是一场关乎生存的自我革新。过度依赖线上现金贷,虽短期内撑起规模,却也筑起了风险高墙;投诉频发、科技滞后,则暴露出其“重扩张、轻管理”的发展失衡。
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,对手们在场景深耕与科技赋能上已走出差异化路径。海尔消金虽手握产业背景,却未将其转化为场景融合的优势,反而在内部协同与系统建设上步履蹒跚。
能否真正打破对现金贷的依赖,走出“高投诉—高风险—低信任”的恶性循环,关键在于其能否将“科技驱动”“客群上移”从口号落为实效。这不只是业务的转向,更是一场从速度到质量、从规模到稳健的价值回归。海尔消金需要的,不是又一条增长曲线,而是一条更可持续、也更值得信赖的路。
红包分享
钱包管理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