短剧的“天花板”到了?红果第一个撞上了
2025-11-16 22:46:41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2025年,国内短剧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634亿元,同比增长26%,继续领跑数字内容赛道。在这片热土上,红果短剧以黑马之姿杀出重围,2025年9月,其月活跃用户数已达2.36亿,同比暴增近94%,稳坐短剧类应用头把交椅。与此同时,红果正在内测“短剧带货”功能,试图将2亿月活用户与抖音电商链路全面打通,打造“观看—种草—下单”的闭环体验。这也意味着,中国短视频内容生态正从“娱乐消费”迈入“交易赋能”的新阶段。

然而,这场以“算法+短剧”为引擎的增长盛宴背后,是一场关于内容质量与用户时长、流量效率与行业健康的深层博弈。尽管红果在用户规模、算法推荐、商业协同上优势显著,但其内容同质化、用户沉迷争议、盈利模式单一等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。

当整个行业从“长视频IP化”进入“短剧碎片化”时代,红果一手推动的“内容快消化”,究竟是创新突围,还是饮鸩止渴?算法真的能打造出可持续的内容生态吗?

被算法养大的“内容游民”

必须承认,背靠字节跳动这棵大树,红果在流量上的优势确实明显。不管是抖音、今日头条持续给它导流,还是通过穿山甲联盟从其他App引入用户,都让它从一出生就赢在了起跑线上。特别是在算法推荐这块,字节的AI技术帮它实现了精准的内容分发和用户匹配,建立起一道挺宽的“护城河”。再加上红果自己大量供应像“霸总”“重生”“穿越”这类强爽点题材,也确实抓住了不少追求“即时满足”的用户。

但问题也同样明显。用户量跑得是快,可赚钱的效率却没跟上。作为短剧平台,它在内容采购,尤其是独家版权和定制剧上投入很大;同时为了维持用户增长和市场份额,又在创作者补贴和拉新上持续烧钱。结果就陷入了一个行业里常见的尴尬:用户是来了不少,可赚来的钱大部分又被内容成本和营销费用吃掉,最终落得“规模大却不强、增长快却不赚钱”。

更关键的是,红果所依赖的“字节系生态支持”,至今没能真正转化为高粘性的用户关系和稳定的平台认知。引流方面,虽然能轻松从抖音这类超级App导入海量用户,但这些用户多数是“跟着内容走”,算法推什么就看什么,一旦内容结束或者推荐转向,他们可能就离开了。

流量为王,内容隐忧

红果短剧从诞生开始,就带着字节跳动的鲜明基因,一切靠数据说话、快速试错、追求流量最大化。从内容推送给谁、怎么吸引新用户,到广告怎么投、怎么往电商引流,这套打法几乎覆盖了短剧消费的每一个环节。在近几年国内短视频用户增长已经见顶的背景下,这种“算法+短剧”的强运营模式,反而成了它逆势增长的杀手锏。

必须承认,这一套在获取用户上效率极高。用户从抖音、今日头条等多个平台可以一键跳转,几乎不费什么劲,马上就能刷到自己可能爱看的短剧,决策和观看的门槛都非常低。尤其在三四线城市和中老年群体里,红果短剧几乎成了他们配饭必备的“电子榨菜”。

更重要的是,红果所依赖的“字节系优势”,也就是强大的流量支持和高效的算法,正面临内外双重挑战。

在国内,河马剧场借助百度的搜索生态和信息流分发,用“短剧+问答”“短剧+搜索”这些差异化的玩法打入市场,用户停留时间和完播率都很亮眼;B站则通过“创作激励+社区运营”不断孵化优质IP,已经在年轻人心里建立起“看短剧,上B站”的认知;优酷也联合阿里电商生态,尝试“剧内购物车”“品牌定制剧”等模式,商业变现走得更稳健。

再看国际层面,虽然红果还没大规模出海,但TikTok在海外遇到的监管压力和内容本地化难题,已经给红果的全球化之路提前敲响了警钟。

所以说,尽管红果短剧“流量庞大”,但在内容深度、用户情感连接和品牌价值塑造这些更具长期价值的方面,正被各方强敌环伺,想要建立起持久、稳固的竞争壁垒,并不容易。

AI提速,内容短路?

面对市场对盈利能力的追问,近期红果力推的两个方向,“短剧带货”和“AI编剧辅助系统”,是寻求破局的关键落子。

在“短剧带货”方面,红果正在小范围测试将剧情与商品深度结合,用户可在观看过程中一键下单剧中同款。然而,理想丰满,现实骨感。短剧的“强情绪”属性与电商的“理性决策”之间存在天然张力,如何在不破坏观影体验的前提下自然植入商品,如何保证商品质量与剧集调性匹配,都是巨大挑战。若处理不当,极易引发用户反感,损害内容根基。

而在“AI赋能创作”这一块,红果被曝光正在内测基于大模型的AI编剧助手,旨在辅助创作者生成大纲、优化台词、预测剧情热点,但技术领先不等于艺术成功。AI目前仍是辅助工具,能提升套路化内容的产出速度,却很难替代真正打动人心的创意和深度的人文关怀。过度依赖AI,甚至可能导致内容同质化加剧,进一步固化和窄化平台的题材风格。

说到底,内容生态的深度与广度,可能是红果目前最核心的焦虑、也最难短期补齐的短板。虽然他们强调“服务于最广大用户的娱乐需求”,但与竞争对手相比,红果的内容库依然给人以“量大管饱但精品有限”、“爽点密集但回味不足”的印象,缺乏能够定义平台气质、承载文化价值的标杆性作品。

让一个好平台“更赚钱”

面对眼下这种结构性的挑战,红果短剧确实得来一场彻底的自我升级了。不能继续只做那个“流量的收割者”,得真正转型成“价值的创造者”才行。

首先,内容上必须推动“品质升级”,不能一直停留在靠爽点吸引观众的阶段。红果在强情节、快节奏的爽剧上确实有优势,这是基本盘,但也要开始布局更多元的内容类型。可以参考优酷的剧场模式,设立不同主题的短剧厂牌,鼓励多样化的题材和创新的表达方式。同时,要有意识地打造属于红果自己的原创IP,不能一直做内容的搬运工。这就意味着需要组建更专业的自制团队,跟头部创作者建立长期深度的合作,从源头上提升内容的质量和独特性。

其次,在社区运营上要尝试“打破圈层”,不能光依赖算法推荐。现在红果流量这么大,正是建立用户关系的好时机。可以通过建立剧集粉丝社群、开发互动功能,比如让观众选择剧情走向、为喜欢的角色打榜,甚至鼓励优质的二创内容,慢慢培养用户的参与感和归属感。这一步其实挺关键的,等于是要改变过去字节系产品“重算法、轻关系”的习惯,把社区运营这一课补上。

最后在商业模式上,要敢于“跨界融合”,把短剧的场景优势真正用起来。“短剧带货”这个方向没错,但做法可以更精细。比如成立专门的选品团队,跟品牌方一起开发定制剧,让内容和商品结合得更自然。同时也可以积极探索IP的衍生开发,跟字节旗下的游戏、小说等业务联动,拓展价值的边界。会员服务方面,除了去广告,是不是可以提供更多独家内容,比如番外篇、主演见面会、抢先看剧本等等,让会员觉得这钱花得值,增强他们的忠诚度。

结语:

红果短剧的爆发,是字节跳动流量帝国的又一次胜利,但也折射出中国短剧行业的集体焦虑,当流量红利见顶、用户审美升级,短剧该如何从“速食内容”蜕变为“数字消费品”?

短剧的本质是情绪生意。但情绪易逝,唯有价值永存。下一个五年,市场在意的不是红果又收割了多少流量,而是它的内容能否成为一代人的文化记忆?它的生态能否超越“流量贩运”,真正重构人与故事的关系?

短剧的窗口期仍在,但红果的试错时间不多了。

在哔哩哔哩的社区凝聚力、优酷的IP厚度、河马剧场的下沉攻势之下,红果若不能尽快补齐内容与生态的短板,其“短剧之王”的宝座,或许只是昙花一现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