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资金成本优势不再,平安普惠拿什么突围?
2025-07-11 23:19:21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在利率持续下行、资产荒蔓延、监管套利空间消失的凛冬中,中国消费金融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价值重构。一边是蚂蚁、京东、度小满等科技巨头以更低利率、更便捷场景鲸吞下沉市场;另一边是国有大行凭借资金成本优势大举“降维打击”,将经营贷利率压至3.5%以下。夹缝中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,其生存逻辑正在被颠覆。

央行数据显示,去年以来,消费贷款新增规模同比萎缩18.7%,个人短期贷款不良率攀升至2.1%,较三年前翻倍。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,作为平安集团旗下“独角兽”、坐拥万亿贷款规模的平安普惠,在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,该行营业收入为337.09亿元,同比下降13.1%,其中利息净收入227.88亿元、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65.93亿元,均呈现下滑趋势。

当消费金融被质疑为“次级贷款包装术”,平安普惠以一场“全流程风控+场景生态”的重构实验,在金融科技的精密操盘下,艰难守住了商业可持续性底线。

人海、生态与平安背书

平安普惠的成功,绝非简单的资本堆砌,而是一场在巨头尚未完全觉醒的战场,将综合金融优势与线下执行力发挥到极致的精准打击。当传统银行困于抵押物崇拜时,它用无抵押信用贷撬开了数千万小微企业与个体工商户的融资心扉;当早期互金平台沉迷于线上流量时,它建立起一支规模巅峰时超5万人的“地面铁军”,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县域乡镇的街头巷尾;这是一场充满中国特色的金融下沉战役。

其一:无远弗届的“人海铁军”与渠道霸权。

平安普惠的核心壁垒,曾深植于中国广袤大地的毛细血管之中。其线下客户经理(RM)团队,在最鼎盛时期规模惊人,深入三四线城市乃至县域、乡镇,构建起一张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地面服务网络。这些RM不仅是销售,更是风控的第一道触角,通过“扫街”、“陌拜”等原始却有效的方式,将金融服务送达那些被传统金融长期忽视的“草根”客群。

其二:背靠平安集团的“综合金融生态”魔力。

“平安”二字带来的品牌信任背书,在金融领域尤其是风险敏感的下沉市场,价值难以估量。更深层次的优势在于其与集团内兄弟公司的深度协同。例如,通过捆绑销售平安产险的贷款保证保险,为高风险客群增信;利用平安银行的资金通道优势,获取相对稳定和低成本的资金;甚至交叉销售寿险、健康险等产品,提升单客价值。这种“一站式”金融服务的雏形,极大地增强了客户粘性,也构筑了业务模式的复杂性壁垒。

其三:对小微“融资痛点”的早期精准卡位。

在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严重缺位的年代,平安普惠敏锐捕捉并满足了庞大下沉市场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“短、小、频、急”的融资需求。其产品设计强调“无抵押、审批快、放款速”,尽管利率水平显著高于银行贷款,但在特定发展阶段和客群眼中,其“可获得性”的价值远高于“价格”。这种对核心痛点的解决能力,是其早期爆发式增长的核心驱动力。

巨兽环伺与内忧外患

2024年堪称金融科技“合规元年”。银保监会对《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》的细则落地,将联合贷款出资比例下限提升至40%,对平安普惠“轻资本”模式构成致命一击。财报显示,其表内贷款占比被迫从22%骤升至38%,资本消耗速度倍增。

与此同时,最高法院关于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的司法解释,持续压缩利润空间。平安普惠综合费率从2023年的23.5%降至21.2%,但资金成本仅微降0.3个百分点,利差收窄直接侵蚀利润根基。

在“促增长”压力下,平安普惠客户下沉策略的风险开始反噬。财报披露,其三四线城市及县域客户贷款占比已达47%,但该群体不良率高达3.8%,显著高于一二线客户的1.4%。奥纬咨询报告指出,2024年中国灵活就业人群收入波动指数上升至58,直接导致其个人信贷偿还能力恶化。更严峻的是,抵押类贷款占比降至35%,信用贷款风险敞口扩大,而平安普惠的智能风控模型在经济下行期表现乏力,其M3+催回率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。

蚂蚁消金、京东科技等依托生态闭环的对手,正以更低获客成本蚕食市场。易观分析数据显示,2024年线上消费信贷流量成本同比上涨35%,但平安普惠因缺乏电商场景,其单客户获客成本达486元,为蚂蚁的1.8倍。与此同时,微众银行凭借纯线上模式将运营成本收入比压至28%,而平安普惠仍依赖2.6万线下团队,该指标高达41%。在科技投入上,2024年平安集团科技研发投入221亿元,但普惠板块占比不足15%,远低于竞争对手30%+的投入强度。

从资金掮客到生态赋能者

当流量红利枯竭、资产质量承压、监管套利空间消失成为致命伤,任何依赖“高收益覆盖高风险”的金融科技神话终将崩塌。平安普惠的困境轨迹,与诸多消金平台、P2P转型机构惊人相似:对经济周期的误判、对客群下沉的贪婪、对合规红线的侥幸,终将风口上的颠覆者拖入泥沼。

但黑暗中仍有星火。平安普惠的“塌方危机”,正是中国普惠金融从粗放扩张走向精耕细作的转折注脚。当小微企业主宁愿忍受银行繁琐流程换取4%的利率,也不愿触碰15%的“便捷”资金时,若还迷信“规模即价值”的互联网信条,结局注定是淘汰出局。看看网商银行如何依托阿里生态的闭环数据深耕供应链金融,看看微众银行怎样凭借社交数据挖掘“首贷户”,这些成功者的护城河,从来不在融资额度的炫目数字里,而在对小微真实需求的深刻洞察与敬畏中。

普惠金融的下半场,较量的已非谁更能包装高息贷款,而是谁更能在商业可持续与社会责任间找到精妙平衡,用技术凿穿金融服务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以敬畏之心守护小微企业的生存之火。 平安普惠的救赎之路,不仅关乎一家巨头的转型成败,更将检验中国金融科技能否真正走出“监管套利-规模膨胀-风险爆发”的历史循环。当所有喧嚣归于沉寂,唯有那些真正降低融资成本、提升服务效率、守护实体微光的模式,才能在金融史的丰碑上刻下姓名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